狼烟起江山北望 狼烟起精忠报国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卷起,马长嘶剑气如霜…….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何惜百死报家国…….&34;
这首《精忠报国》的应当是除了《义勇军进行曲》之外为数不多的一首音乐响起绝大多数人都能哼唱的歌曲吧。
闭着眼睛听这首气势磅礴地歌曲似乎依然可以看见我们的民族英雄,南宋名将岳飞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飒爽英姿,也似乎能看到岳飞在面对强敌时豪不退缩,视死如归的坚毅表情。
或许几百年前的岳飞并没有想过这么多,什么民族英雄,什么流放百世他通通不在乎,在他的心里想要的不过是尽快收复失地,报“靖康”之仇,迎“二圣”回京罢了。
生性耿直,一心为国地着想的岳飞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因为触动了某些人的蛋糕,被污蔑而死。
他更没有想到几百年后的有个年轻人因为崇拜他,熟读他留下的兵书受到启发,不但打跑了侵略者带着中国人民走向了繁荣富强,还帮助他的后人免了奔波之苦,从衣食无依到衣食无忧。
一、精忠报国
岳飞,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如果岳飞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他应该会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诗人吧,他写的《满江红》被传唱至今,成为最受欢迎的诗词之一。
只是世界上没有如果,北宋皇室的重文轻武,导致了北宋在面对强敌时无将可用。
因为胆怯一味地求和最终导致了“靖康之难”的发生,进而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怀着一腔爱国的热血,岳飞弃笔从戎开始征战四方,盼望着早日收复失地,一雪前耻。
二十开始从军,从军前夕,岳母在岳飞背上刻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不负岳母所望,时时刻刻将《精忠报国》记在心里,不敢相忘。
岳飞一生先后参与了数百场战役,是南宋四大名将之首,他建立的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屡立奇功。
金军攻打江南时,他成为抗金主力,先后收复健康、襄阳六郡等多处失地,就在他下定决心一路挥师北伐,就会收复所有的失地,报“靖康之仇”迎回“二圣”(宋徽宗和宋钦宗)之时,发生了一件让他之死都不敢相信的事情。
南宋和金朝议和了。
是啊,他忘了,忘了人心的险恶,忘了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把失地收回,把“二圣”迎回的。
原因也很简单。宋高宗赵构只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并不受宠。不出意外地话他这一辈子最多就是做个王爷,浑浑噩噩地度过这一生。
但是没有想到意外就是这样发生了,1125年金兵一路势如破竹渡过黄河,南下汴京,宋徽宗惊惧之下选择了逃避将皇位禅位给太子赵恒,史称宋钦宗。
1126年,“靖康之难”发生,北宋皇室除了赵构当时出使金朝不在京城之外所有的皇室成员全部被俘,北宋就此灭亡,事后赵构逃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为帝。
可以想象得出一旦迎回“二圣”,赵构就会陷入前所未有地尴尬之中,他的皇位也会显得名不正,言不顺甚至还有被逼着退位的风险,已经尝试到大权在握甜头的赵构自然不甘心就这样把皇位交出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构对于岳飞挥师北伐一路视如破竹的情况非但没有感到开心反而忧心忡忡。
为了不让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赵构听从朝中主和派的意见不顾岳飞的反对和百姓的抗议选择了与金朝议和,为了表现出他的诚意一连发出十二道令让岳飞班师回朝。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虽然岳飞抗争过,但是处于对于南宋皇室的忠诚,岳飞最后还是选择了臣服回京。
但是赵构却对于岳飞有了看法,他知道岳飞是忠心的,也知道岳飞是难得的将才,他更清楚有岳飞在收复失地不成问题。
但是他为了不让自己的父亲和哥哥回来和自己抢皇位,他宁愿一辈子都不收复失地,偏居一隅。
为了自己肮脏自私的想法,赵构与秦桧等人勾结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及长子赐死了。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岳飞的冤屈所有人都看得见。到了宋孝宗时期宋孝宗为岳飞进行了平反,追谥武穆,葬与西湖畔栖霞岭。
二、毛主席的决定
八百年后,晚晴灭亡,军阀混战,日军入侵百姓民不聊生。
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位优秀的年轻人在读书时代就把岳飞当成了自己的偶像,他发誓要向岳飞学习精忠报国的精神,将来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敬爱地毛主席。
新中国成立,毛主席来到杭州出差,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西湖旁视察,西湖景色美如画,微风习习,让人忍不住陶醉在其中。
唯一煞风景的是在西湖旁有许多坟墓破坏了这一美景。
毛主席询问有关人员西湖旁有多少像这一的墓穴,当被相关人员告知因为西湖景色美、风水好,从古至今有无数的达官显贵都会选择葬在这里,这里究竟有多少墓穴无法统计时,毛主席不悦的表示这些人在生前剥削民脂民膏,为富不仁。
死后还要葬在这么好的风景旁与民争利,实属不该。应该把他们的长眠之地换个地方让他们去过一过集体的日子,而这么好的地方应该属于活人的,而不是死人的。
相关人员听到后立马想到了不远处的岳飞墓,他知道岳飞是毛主席极为崇敬的一位军事家。
不但会在延安给抗大演讲时也是以岳飞为例,讲述岳飞的精神,甚至在访问苏联时期与斯大林闲聊时也会提到岳飞,用现在的话就是妥妥的是岳飞的头号粉丝。
正是因为知道毛主席对于岳飞有着不一样的感情,相关人员才出声询问道“主席,岳飞墓就在不远处,是否要把它一并迁走了”
毛主席思考了片刻,表示岳飞是民族英雄,人民群众把他葬在之里是民心所向,既然如此,还是应顺应民意。
不但如此,毛主席还从自己的稿费里拿出了一些钱交给工作人员代他去买几个花圈祭奠一下岳飞,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毛主席还特意叮嘱不要署名。
尽管如此,几个空白的花圈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多番打听之后知道了是毛主席所为。
三、岳飞后人写信求助
岳昌烈,岳飞的第二十七代孙,岳昌烈出生时家里虽然不如先辈那般光鲜,但也称得上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
岳昌烈自幼熟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小小年纪就不负家族所望高中秀才。
只可惜他生错了年代,若是早生几十年或者上百年未必不能重现家中昔日辉煌。
只是可惜,此时晚清已经到了黄昏之时,没过多久就覆灭了,为了生存岳昌烈选择在绍兴、嘉兴等地的学校教书为生。
可惜岳昌烈虽然有才,但是恃才傲物,墨守成规并不得学生喜欢而遭到多次解聘。
无奈之下,他只能回到家中靠祖上留下来的产业度日。
虽然祖上留下的资产颇丰,但是因为岳昌烈不善经营,很快就将家中流动资产消耗殆尽了。
坐吃山空的岳昌烈选择了变卖家产,只是再多的东西也禁不住一直变卖啊,没有多长时间,岳昌烈家产就被他全部都变卖光了。
他只能穿着长衫,开始了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的生活。
镇上居民可怜他,给了他一个弄堂居住,虽然屋子简陋好歹也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平日里的岳昌烈除了读书就是跟着邻居蹭吃蹭喝,若是碰上大户人家的红白喜事他才能饱餐一顿。
出身富贵,却是过着这样的贫苦的生活这样的心里落差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岳昌烈却是丝毫不在乎。
他依然坚持每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作风,日日以书为友,没有钱买煤油点灯他就借街头茶馆的灯光研读诗书,丝毫不顾计他人目光。
这样的生活对于岳昌烈而言虽然惬意,但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随着岳昌烈的年纪越来越大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相对的能够要到的食物也越来越少,他不得不思考生存问题。
只是他读了一辈子的书,本就手无缚鸡之力。
更何况,现在年纪大了适合他的工作几乎没有了,为了生存,他想到写信给对于自己祖辈颇为尊崇的毛主席,希望毛主席能够看在祖辈的面子上给自己找一个能够养活自己活计。
毛主席工作繁忙,他的第一封信并没有如他所愿到毛主席手里而是通过中央到了县政府手里,接到信之后的县政府开始着手调查岳昌烈的身世。
久久没有接到毛主席的回信的岳昌烈在第二年又一次写信给了毛主席,为了打动毛主席,岳昌烈还特意在信封上写下了岳飞后人的字样并自己题诗一首。
而这一次,毛主席刚好在河南黄河领域视察,视察途中,一向尊崇岳飞的毛主席选择了在岳飞故乡汤阴县停车。
在汤阴县县长作报告的时候,不但阐述了岳飞的功绩更是表明岳飞的后人个个立场坚定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岳昌烈的两封求助信经过层层审查后出现在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
毛主席对于英雄的后代落到了衣不遮体的囧境很是心酸,在看到岳昌烈不但在信中写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还用一首诗写出了自己生活的困境和盼望救助的急切心情,也对岳昌烈的才华表示了认可。
在毛主席看来这虽然是一份救助信,但是信件内容却是不卑不亢,颇有先祖的一丝风骨。
毛主席本就是爱才之人,更何况对方还是自己“偶像”的后代,立马提笔写下了“此人似应酌情救济”八个大字。
得到毛主席的批示之后,相关人员开始为救济岳昌烈展开行动,先是给了岳昌烈一些钱让他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条件,然后
根据他的年龄和特长为他安排了一份文史研究馆馆员的工作,主意撰写历史资料和回忆录。
岳昌烈也没有辜负毛主席为他“破例”安排工作事情,他的一生著有《杜甫研究》和《陶诗综考揭微》两部著作,为他的才华再一次得到了一个证明。
四、后记
先不说岳昌烈是岳飞后人的这一身份,就是他本身就是极为优秀的,小小年纪就秀才只是这一点就让多少人望尘莫及的。
他为什么会混的这般凄惨呢,其实其与说他混的凄惨,倒不如说他有着自己的风骨,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
或许他也曾经痛恨过自己吧,痛恨自己“百无一用是书生”。
祖上岳飞为了将侵略者赶出去,一生都在征战中度过,可是他却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对于现状毫无办法。
他只能每日以书为伴,认真研读诗书,希望有朝一日中国走上海晏清河,而那一日就是重新出山,为国分忧的时候。
所幸他等到了,他写给毛主席的信与其说是一封求助信,倒不如说是一封自荐信。
正因为他在短短一封信中、一首诗中展露了自己的才华,才有了这份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
即使他没有任何才华,他岳飞后人的身份对于某些心怀叵测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诱惑。
更何况他本是就是一个很好的人才,相信无论什么时候他向任何一个党派,军阀写下求助信,都会得到一个大张旗鼓地帮助。
但是他没有这么做,所以他得到了汤阴县县长立场坚定的肯定。
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选择向毛主席求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他认可了毛主席,认可了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
他愿意为毛主席,为共产党,为新中国贡献出他的一份力量。